无生命体征(为啥媒体都说“无生命体征”,很少直接报道死亡?两者有何不同?)

2023-10-23 22:35:03

根据日本MBS报道,2022年7月8日,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奈良市演讲时突遭刺杀,胸口被短口霰弹枪击中,在送往医院急救后,仍然抢救无效死亡。


但从日本媒体的报道中,却让不少朋友感到疑惑:


无论是MBS,还是NHK电视台的报道,都是从起初报道的“无生命体征”,然后才在后续报道中确认“死亡”。


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直接报道“死亡”?而偏偏要用“无生命体征”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?两者间究竟有什么不同?


“无生命体征”和“死亡”,两者到底有什么不同?


虽然两者看上去差不多,都代表一个人“命数已定”,但是从医学的角度上来看,它们依旧有着不小的差别。


首先是“无生命体征”


也被称为“无生命迹象”,人的生命是通过器官组织的行为迹象来维持的,比如血压,呼吸,心跳等等。但是,当这些器官行为消失以后,虽然代表人的生命危在旦夕,但却并不代表器官已经死亡。


换句话说,“无生命迹象”,指的是心跳,呼吸,血压这类器官行为迹象消失,但是身体内部的组织代谢过程依旧存在大脑活动异常,但却并没有完全达到脑死亡的程度。


因此,医学上也称“无生命体征”为“临床死亡”。临床死亡意味着还存在复苏的可能性,但如果临床死亡持续的时间过长,依旧没有复苏的迹象,仍然难逃死亡的命运。


而“死亡”本身就好理解得多:


指的是机体生命完全终结,不可逆转地永久终止。


所以,媒体之所以都说“无生命体征”,一方面是为了医学专业性上的严谨;另一方面,也为了避免出现事实争议。等事情尘埃落定,报道的新闻才更具真实性。


不过话说回来,“无生命体征”其实还有一定救治的可能,医学上也存在相应的急救方式。


“无生命体征”也能救?医学上总共有3种治疗方法


①心肺复苏


心肺复苏是最简单,也最直接的急救方式。“无生命体征”最常见的情况,即“无心跳”以及“无呼吸”,通过人工呼吸、胸外按压等心肺复苏方式,是有一定概率能够将人从“死亡线”上拉回来的。


比如在2019年,四川宜宾市一5岁男孩跌入鱼塘溺水,救起来的时候已经没有生命体征:心跳脉搏停止,瞳孔放大。根据医生的预估,男孩失去生命体征已经超过一个小时。


但是,通过宜宾市医护人员的努力,持续不断的心肺复苏“接力”,孩子渐渐有了呼吸,嘴唇有了血色,真的被救活了过来。其实这也足以反映出无生命体征和死亡的较大差距。


②注射药物抢救


比如强心针,血压针等,通过药物注射的方式,强行复苏患者的生命体征,从而达到抢救的目的。相比于心肺复苏,药物刺激所产生的效果更明显,但所需要的前置步骤过多,不适用于紧急治疗。


③人工器官替代


例如使用人工心肺,心脏支架等人工器官,直接将已经失去生命体征的器官替代。在现代医学上,这样的方法虽然能够办得到,但是成功率比较低,属于医学抢救中的最终手段。


由此可见,即便无生命体征有逆转的可能,但几率仍然是比较低的,相比之下,活在当下,爱惜自己的生命,才是最重要的事情。从饮食,运动,作息等方方面面,养成好的习惯,拥有健康的身体,才是长寿和幸福最大的资本。


#安倍晋三不治身亡#


参考资料:


[1]:《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已经去世》环球网,2022-7-8


[2]:《奇迹!5岁男孩失去生命体征110分钟 众人接力援救恢复心跳播》红星新闻,2019-3


[3]都定元. 问题2:无生命迹象和无生命体征的定义是什么?[J]. 创伤外科杂志, 2014.


TAGS: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
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
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!联系QQ: 版权所有:食疗养生_饮食养生_养生之道网 粤ICP备10228754号-2